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

中原幼教网

搜索

[切换城市]

[冬至] 2019年|冬至

[复制链接]
中原幼教发布
2019-12-21 00:00:00 3415 0 看全部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幼教同仁,享用更多功能,海量资源轻松获取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 |

×

何以见春光
未经冬长夜

bXP91KrMkkGsUWUr.jpg

Im7TXz81qm4Ud37M.jpg

Qf8YFUonq6JtOJdc.jpg

S5JAYfscYI62zk2I.jpg


今年的冬至时间为:

2019年12月22日

12:19:18

农历己亥年冬月(大) 廿七


J2SD9RzYuo5D2a6z.jpg

冬至又称:

冬节、亚岁、长至节等,

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,

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,

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。



冬至 斗指子

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第二十二个节气

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70度

于每年公历12月21-23日交节



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,

日南至,日短之至,

日影长之至,故曰“冬至”。



TSdSWqNwnOS6Nggw.jpg



冬至的“至”是达到了极点,这一天夜最长、昼最短,过了冬至白天会一天天变长,这也正意味着春意的蓄意勃发,也预示着岁月的又一个开始。



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是说:冬至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,所以冬至前后,人们均安养身体,相逢祝福。



yL93H63ct6cnzuCU.jpg



冬至过后,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,我国民间有“冷在三九”的说法。



根据民间习俗,冬至开始“数九”,唱九九歌,冬至日也就成了“数九”的第一天。“数九歌”是我们熟悉的民间流传最普遍的歌谣:



一九二九  不出手

三九四九  冰上走

  五九六九  沿河看柳

  七九河开  八九燕来

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


冬至一到,意味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“数九”寒天。古人认为,自冬至起,每九天算一“九”,一直数到“九九”八十一天,“九尽桃花开”,春天翩然而至。



w6oVVc46j44j0CBg.jpg

微阳回未回


Qdk351xM311nAaaX.jpg

山门雪又临

XdEIPpbfg0P4P0ka.jpg

萧萧寒枯尽


b7x7e88HV7xfbSEK.jpg

一岁一枯荣


lQyR4zg8xgVoXCrc.jpg

墙角数枝梅


m1y8n1sYLy69tPsz.jpg

暗藏一春萌



冬至起源

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,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,测定出了冬至,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节气。


殷周时期,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,冬至节相当于春节。后来实施夏历,但冬至一直为24个节气最重要的节气。


z9l9zq3nfJgg2V2L.jpg

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。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。古人认为 “夏尽秋分日,春生冬至时”,冬至节,春之先声也。冬至一阳生,天地阳气日渐兴盛,意味着下一个时间循环的开始,乃大吉之日。



SkxglHLItYKJvidK.jpg


冬至大如年

在古人心中,冬至的地位不亚于新年,自古就流传着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一是说明年关将近,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。古时候,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,所谓“年终有所归宿”。



lVVQ3Ly5WFxvF6Lr.jpg



冬至 三候

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:
一候蚯蚓结;二候麋角解;三候水泉动。



蚯蚓作为阴曲阳伸的灵物,感知此时阴气旺盛,因此仍蜷缩着身体;而与鹿同科的麋也在此节气逐渐解角;由于阳气初生,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。



x9eEYP4O0KAG84cK.jpg



冬至民俗

民俗专家表示,冬至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,古代民间有“冬至大如年”之说,其节日习俗传承已近3000年,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

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自然节气点,也是传统的祭祖节日。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,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,以示孝敬、不忘本。因各地礼俗的不同,祭祖形式也各异。



Gw9dWqwdbZDuwQXD.jpg


冬至祭祀

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,皇帝会在这天举行祭天大典,百姓则要向祖先祭拜。明、清两代,皇帝均有祭天大典,谓之“冬至郊天”。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,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,就像元旦一样。很多地方至今仍留有冬至祭祖习俗,甚至还有“冬节不回家无祖”的说法,意思是无论你离家多远,冬至这天也要赶回家祭祖,否则就没有祖家观念。



uGadXAStd8K9SEwl.jpg


冬至祈福

《周礼春官·神仕》:“以冬日至,致天神人鬼。”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,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。



oE0qVS300rVlsjZ2.jpg


冬至贺冬

《后汉书礼仪》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。”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,是上天赐予的福气。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,人们身着新衣,相互拜访问候,以美食相赠,欢乐地过一个“安身静体”的节日。


R461RAsIPNkW16NU.jpg



冬至饮食

汤圆

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。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,“圆”意味 着团圆、圆满,冬至吃的汤圆又叫“冬至团”。古人有诗云:




家家捣米做汤圆,知是明朝冬至天。


“吃了汤圆大一岁”,在冬至吃汤圆象征着家庭的和谐团圆,也寄予我们对幸福的期盼。



VssA3rrab10tf4BR.jpg

图片来自网络


饺子

北方冬至吃饺子。谚语云: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户户吃水饺。”这种习俗,是因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。相传张仲景为了不让乡亲受冻饿之苦,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,再放下锅里煮熟,做成“驱寒矫耳汤”施舍给乡亲吃。乡亲们服食后,冻烂的耳朵治好了。后来,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“捏冻耳朵”吃,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。



Vk7nnEPK5KlpQG7v.jpg

图片来自网络


吃馄饨

《燕京岁时记》中说:“夫馄饨之形,有如鸡卵,颇似天地浑沌之象,故于冬至日食之”。馄饨象征天地,所以人们就用它来祭祖。古人之所以对冬至如此重视,正是因为冬至是天地混沌、阴阳相争之时。在冬至,古人反复强调,不要扰乱自然,才能长居久安。过去老北京有“冬至馄饨夏至面”的说法。



qm33MCd961m3LSt9.jpg


图片来自网络

年糕

杭州人冬至吃年糕,从明末清初直到现在,杭州人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,冬至吃年糕,年年长高,图个吉利。



HGLRzQXcO5P7xCGP.jpg

图片来自网络


江南米饭

在江南水乡,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。相传,共工氏有不才子,作恶多端,死于冬至这一天,死后变成疫鬼,继续残害百姓。但是,这个疫鬼最怕赤豆,于是,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,用以驱避疫鬼,防灾祛病。



aKWTwDGtKH7g9DGG.jpg

图片来自网络


麻糍

麻糍,是浙江、江西的特产,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、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。麻滋阴干后蒸、煎、火烤、砂炒皆宜。麻糍香甜可口,食后耐饿,有着甜、滑的口感,且软韧、微冰。成品色泽鲜白,滑韧透明。



RWuCcMd6Iks6r6s0.jpg

图片来自网络


冬至传承

冬至在民俗中有美食,有写九、画九,还有养生。有一首《冬至到》的诗词是这么写的: 


昼短摒弃烦忧事,夜常相伴欢乐声。
饺子暖尽心头寒,更胜金银百十千。


这诗中提到了冬至一个重大的习俗,美食养生,说白了就是好好吃饭。冬至大如年,好吃的食物很多,北方吃饺子,南方吃汤圆,南方人吃汤圆,寓意着圆满、团圆。在中国古代,十分看重冬至养生,认为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,主要是因为“气始于冬至”,也就是说从冬至开始,生命活动由衰转盛,由静转动。


“六阴消尽一阳生”,阴尽阳生,中华民族讲究道法自然、天人合一。我们传承传统文化,是为了不忘昨日的来处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,这才是冬至文明在今天仍需薪火相传的意义所在。感知生命,敬畏生命,从而充满热忱地面对人生的每一个当下。



bfEJjenSz5ZEn0KJ.jpg



无论是人在“草木摇落露为霜”的南方,或者是身处“千里冰封、万里雪飘”的北国,只要是冬至便是一家人团圆的时刻,一年中春生的开始。团圆是中国人亲情守护的最高信仰,也是亲人间最温暖的交流仪式。而对身在他乡的游子来说,团圆便是那眉间心上的一抹乡愁。



Dh41QPqcZrpzSssC.jpg

万法归一,昨日事毕;

一归何处,今朝冬至。


修学犹如守禁城,

紧把城头战一场。

不受一番寒彻骨,

怎得梅花扑鼻香。

KoBobP5TOG7V00GK.jpg


冬至 大吉之始


冬至大吉 幸福美满


团团圆圆 常回家看看



冬天已经到来 春天还会远吗

祝您冬至快乐 吉祥如意


aZDr0x0SRLrrwYgG.jpg
  • 您可能感兴趣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|

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

查看:3415 | 回复:0

中原系幼教网旨在通过为幼儿教师提供优秀、专业、原创的教育教学资源,为中原幼教事业发展助力。
关于我们
企业简介
发展历程
联系我们
本站站务
友情链接
新手指南
内容审核
商家合作
广告合作
园所入驻
项目合作

手机APP

官方微博

官方微信

手机版| 中原幼教发展共同体
QQ|Powered by Discuz! X3.5 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